2020年营业收入115亿,同比+56%;归母净利润21亿,同比+121%;经营性现金流净15亿,同比+189%;毛利率39%,同比1.31%。上市以来营业收入年复合增长率达32.46%。
毛利率上涨原因:产品营销售卖结构变换,降本增效措施。伺服系统、控制管理系统、电梯一体化、乘用车电控、轨交产品毛利率同比提升。
销售费用8.7亿,同比+39%;管理费用5.8亿,同比+37%,研发费用10.2亿,同比+20%。
通用自动化业务:通用变频21.2亿,通用伺服18.4亿,PLC&HMI 4.2亿,电液系统(含伊士通)6.7亿。
大客户拓展:TOP客户数量&质量逐步提升,>500万铜币+60%以上,TOP20大客户从1800万增长至3300万
行业拓展:3C制造、锂电池、印刷&包装、硅晶、TP机床、冶金、起重、风能、注塑机、金属制品
产品与拓展:推出健康梯、第四代控制柜实现批量;小功率无机房控制柜、ARD、BRIGHt系列门机、分段式电缆有序推进
内部运营:与BST全面拉通,包括跨国品牌、海外市场、国内市场;嘉善制造基地大配套、门机生产转移;核心战略是精益运营;核心利润增速高于收入增速
产品研发:总成三合一、车载电源、发卡电机等研发按计划开展;新一代电控混动系统等产品完成概念设计
产品完善:全系列SCARA机器人、20kg系列刘冠杰机器人、驱控一体控制柜
21Q1营收34.13亿元(同比+120.53%),归母净利6.46亿元(同比+274.7%)。按照以往看,1季度是行业的淡季
归母净利润增长原因:收入增长,产品机构变化,管理结构变革和增值税软件退税等。
通用自动化:19亿(+146%),其中通用变频6.7亿,通用伺服8.1亿,PLC&HMI1.4亿,电业系统(含伊士通)2.1亿
保供应保交付(原材料涨价和缺芯导致供应紧张,公司利用规模效应,保证供应)
1、一季度通用自动化业务同环比均有较好增长,如何看工控全年增长的目标,怎么样看待行业的周期?怎么样看待下业的上涨的速度?目前基本的产品市占率已经到了前列,怎么样看待公司业务会有一个超越周期的表现?
长期因素2:碳中和承诺,用电侧有必要进行持续改造,也为自动化生产提供长线:中美贸易战让我们正真看到了产线安全关乎国家安全,公司作为国内自动化龙头,最受益国产重视程度提升。
短期影响2:随着国外疫情的反复,国内厂商把供应链放到国内来,促使工业自动化的增长。
一季度情况:市场和收入与20Q4基本相当,主要依托下游高景气,下游锂电、机床、纺织、电液、手机等行业比较旺盛。
21Q1毛利率环比提升1pct左右,主要是变频器/伺服/PLC等高毛利产品占比提升影响。
2、在元器件偏紧的情况下,通用自动化板块的盈利能力提升的原因?在保供应上有哪些准备能试试,是否会加速进口替代?
及时供应成为竞争力:汇川最擅长的就是危中抓机会,汇川要利用在中国工控行业的领导地位,重点保供应。汇川的技术和研发能力比较强,可以推动产品的国产化替代。去年在疫情阶段,研发贡献了很重要的作用。公司对客户端是分层管理的,在供应短缺的情况下,也能够加快终端业务的拓展
3、新能源车业务要独立运营,在资本上是否会有大的动作,海外定点的进展是啥状况?国内的定点情况?乘用车和商用车比例情况?
3月底发布联合动力独立运营的公告,定点方面三个策略,先推动新势力等战略客户的定点,国内一线厂商的定点。海外的厂商的定点,与博世,法力奥同台竞争,目前已经实现2.5家厂商的定点,海外定点是长期的机制,不要看一单的得失。
常用车:去年70%是乘用车的贡献,30%是商用车。今年一季度绝大多数都是乘用车。
变革是长周期的进程,需要在汇川构建一个基于明确规则的流程化体系,通过体系牵引组织变革,让组织成为流程化的组织,不是传统企业的建制化的组织。基于历程的连续性,对组织进行流程化的分割,周期会比较长。
变革的过程中,顾问和业务人员也会探讨,达成业务的共识,让大家心聚一孔、力聚一孔。通过共识可以推动组织流程化,也能做一些快赢的项目,快速出效果,增加员工的积极性。
目前六大变革体系都在过程中,今年会启动IFS(集成财务系统),在企业界做一个基于客户满意程度的财务体系,协助汇川未来高效运营。IFS系统也需要2-3年的时间。
员工的增长:2020年员工增长确实没有跟收入增长一样,但是跟公司预算是一致的。公司认为人均产值和人均利润是衡量变革效果的重要指标。汇川的人均产值还处于相对中等水平(约90万),跟先进公司比约1/3,未来要逐步达到1/2。
研发费用增长很少,主要源于汽车收入增长的同时,但汽车的研发增长并不多。公司1/3的研发都集中于汽车领域。
5、研发的情况,20年的研发费用率同比下降,未来在研发投入规划怎么样?在运动控制软件和新能源车的分配情况?
研发领域是数字化,未来要把解决方案能力升级,把自动化向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转型,转型合乎行业发展的趋势,当前正是数字化发展的契机。
我们前些年主要在汽车领域发力,未来会持续发力,但风险已经比较低了,要保持目前的投资强度,增加的幅度不多。未来要在数字化领域发力,要推出数字化的全套解决方案。
数字化业务帮助汇川从硬件为主的产品向软件为主的产品过渡,硬件软件化和软件平台化是行业必然需求,公司未来要成为数字化运营的公司,软件为主,硬件为辅。
对汽车的看法:中国的汽车产业可能复制家电等产业的地位,未来自主品牌在整个世界三分天下都不是梦想。
未来研发费用率在8-9%左右水平。研发人员数量方面:20年2500人,没太多增加,是正常原因还是人员流动变化?
目前自动化、新能源车和数字化领域人员竞争比较激烈,公司在20年预算控制比较紧,没有放开。下半年放开以后,市场人员供给上还是有压力的。今年加大了人员招聘的力度,在主要的市场增加20%左右的人员,还有5%左右的储备。
6、元器件紧张对于外资影响如何,他们供货和交付情况怎么样?对我们的机遇来源是什么?
海外的厂商供应链也面临紧张,国外的大品牌的计划很成熟,需要快速周转。突然器件竞争,采购的压力大幅度的提高,对于交付造成紧张,工控产品的供货竞争给汇川带来机会。
海外的策略主要规划:研发、销售和制造整体联动往海外拓展。未来的全球化和目前的不一样,要在区域化的基础上进行全球化,现在要LOCAL FOR LOCAL ,在本地化制造和服务,物流技术和开发的服务都是本地化需求。中国和海外的制造成本没有之前那么大。
目前的产线都是自动化,几乎不怎么用人,目前全球化的管理也比之前的工厂化管理难度要小很多。公司海外拓展以业务为主,哪个区域的业务需求量比较大,就把基地放在当地。公司第一个全球化的制造基地主要设置在欧洲匈牙利,主要为汽车和电梯行业提供本土化的技术、制造、物流等综合性的服务。
混动也是新能源车的一种,汽车的消费需求多元化,没有一家厂和车型占比非常大,客户的需求都是多层次,每个层次的需求也是多元的。混动的车型主要为满足长距离和里程焦虑的客户。
目前海外的同行不怎么看重这个技术,公司的业务也得到了了行业的认可,国内拿到了不少定点。单台的价值量比纯电动要高。
未来汽车行业的毛利率在20-25%,净利润率在8%左右,分布式5-10%,头部的TIER 1厂商都在这个区间。公司认为虽然新能源车的研发要求高,推进比较难,但认为是一个值得做的大市场。
华为在手机客户认可度比较高,能增加花了钱的人新能源车的信心,消费者采购占比会增加。
对汇川的影响目前公司还在研究,21年会重点考虑,公司认为汽车行业足够大,可以让多个足够优秀的新能源车厂商在里边发展。
安川的伺服电机有一定的优势,在制造工艺上值得学习。2020年公司在通用伺服系统离安川的差距越来越小。
DDL(直线电机)主要用在环境比较好的行业,比如3C和行业等。去年阿斯科纳是2000-3000万的收入规模。
14、公司应收账款如何管理?长期借款增加原因?管理费用率和销售费用率下降是未来的趋势吗?
公司20年末应收30多亿,账期是60多天,整体在制造业内是做的比较好的,RPC对客户的应收账款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管理都有对应的规模。财经的管理人员会在事前事中和事后进行应对,特别对疑难账款发生后,去业务一线加强应收账款清收。IFS里也会增加信用管理系统,对客户的信用进行检测。
长期借款原因:公司为应对外汇汇率波动影响,匹配了一些长期的外币借款,做外币汇率套期保值,逐步把国内短期的人民币的借款清退,表现为长期借款增加,短期借款减少。
期间费用率下降:公司要把销售和管理费用率要控制在营收增速以下,反映出来公司的费用率就是下降的,未来会持续推进。
公司主要缺高水平研发和产线工人两类人,中间的人才有一整套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,都能够找到合适的人才。
研发人员:在海外的研发平台,直接招人。公司有一些海外留学/工作归国的人,公司也启动了海外人才的招聘,争取一些海归。
生产线工人:主要做定点职业院校的发展,公司要加强做自身数字化和自动化的建设,构建了自己的数字化和自动化的专业部,减少单位产值的产线、海外销售目标?
17、新能源车客户对公司电驱和电源系统的态度是如何的?未来车厂是否会自己做电控,如何看独立第三方的发展空间?
客户哟各个厂商的环境不一样,战略也千差万别,总会有固定的客户群,把重点资金放在智能化上,对于第三方的电机电控的需求比较旺盛。目前有自制能力的整车厂,对比产品的专业性(极致的质量、成本和技术等),第三方厂商还是有优势的,做得好是有机会的。
18、最大客户的收入占公司收入体量多少?如何都给公司做,对应的业务量多少
国内客户为主,造车新势力为主。国内厂商有理想和小鹏为主,到2023年会有一些变化,到时国内主机厂和海外的订单会放量。目前的订单为2-3年以后做准备。单值:都在1万以下,物流车4-5000,微面5000。今年争取盈亏平衡,但不做考核,预期略有亏损。
平台:以IGBT为主,逐步往800V的SiC转,目前做了定点的碳化硅的产品(目前市场只有两家)。
DC/DC以海外为主,公司在国内唯一一个拿到全球安全认证的厂商,未来国内厂商的DC/DC也要与海外对齐,公司在功率安全做了布局,在国内拿项目方面会有优势。
20、通用自动化的大客户占比有多少,3C和锂电等厂商有哪些?机器人对轨迹控制要求比较高,针对轨迹控制上的产品布局怎么样?工业机器人在未来的蓝图里处在什么地位?
目前没有具体的大客户占比,20年500万以上的增加60%,top20 的门槛明显提升。电梯和汽车都是公司的大客户,基本都在千万以上。
3C:企业内部把手机制造、锂电都包括了,加上机床,应该有10亿以上的规模
机器人:控制层,轨迹控制和精密,公司工业机器人成长比较快,下游对于机器人的需求比较旺盛。今年一季度1700多台(去年4000台)
竞争:公司把大部分的部件都自主化了,丝杠、机器视觉、驱动一体化等都做到了自主,加上行业的工艺的理解,要做到国内第一名的位置。
去年3-5月份保供压力比较大,更重视对未来形势的预测,7月份开始做战略库存。因为下半年需求比较好,整体的库存增速比较少,20年底库存水平达到了库存要求的70%。预计能做到3-4月份,3月底库存消耗了一大半,目前保供应还是有一定的压力。
加大国产化的力度,去年已经采用了国产化的器件。预计今年供应对库存影响不大,Q4会把战略库存做起来。
1季度的订单比较多,有一些汽车客户吧22年的订单都下了,提前做了预付款。公司拿预付款锁定了物料。收入:按照交付做的,增长了2.8倍。利润:接近盈亏平衡。去年亏了2.5亿左右
中高端CNC是国外垄断的,目前在加大投入,中国和德国团队在攻关。收购以后加大硬件的国产化,目前有一小部分销售。
激光、雕铣机、泛机床类有一定突破,但没有放量,目前处于每年亏损7-8000万左右。
收购的公司技术有优势,但在应用上还需要拓展场景,针对中国产品做针对性的设计,增加稳定性/可靠性(几年不能坏一次)。过一两年CNC产品就会发展的比较好,对产品有较大帮助。
因为Q1通用自动化的增速高于别的产品,占比提升,带动Q1公司毛利率同环比均有所上升。
26、出海战略,除了电梯之外,工业自动化这部分具体打法如何?是通过通用产品还是定制化的产品来打?国内同行表现对公司有什么借鉴?
通用自动化策略:通用自动化的出海跟汽车和电梯业务不太一样,主要依托平台战略和行业战略,在需求量比较大的地方扎硬寨,在当地招人,设置办事处,拓展市场。
此外,也通过国内的行业线,合作有海外业务的客户,向海外进行拓展,如空调、压缩机等。
出海同行效果不好:当时都是以低价的形式出去,不重视品牌的建设,也忽视解决方案,没有系统化的服务平台。
借鉴:公司把销售网路、品牌建设、品牌建设和服务输出一体化推动,以本地化研发、制造、销售、服务来推动出海战略,对公司持续的海外战略支持会有帮助。
根据会计准则,只有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才进入经营性净现金的计算,制造业里,银行的承兑汇票占回款中80%的比例,收到的大部分是承兑汇票,不进入经营性现金流。这是导致经营性净现金流的金额和净利润有比较大的影响。公司包括承兑汇票、现金和理财等,账上有30亿的资金,目前看不到压力。
28、数字化是比较大概念,目标如何?不是公司原本擅长的领域,面对的壁垒和应对的解决方案如何?
数字化是刚性的需求,外部的客户(招人难、管理效率和手段欠缺)都有数字化的要求。公司数字化主要面对大量的中型和中小型企业。
公司是下游企业的设备和自动化系统的供应商,能获取自己产品的数据,加到SAS平台,做生产、能源、质量、设备和安全的管理。
公司懂制造业的工艺,知道数据的背后到底反映了什么信息,由什么引起的,客户也希望汇川做分析。
之前已经有产品和平台,但在可视化上有欠缺。目前在做下一代平台,基于可视化、可交互和智能化的产品,在今年的8-9月份推出来,目标80%的活客户能自己干,15%的活公司一线%的活是公司研发人员干。
工业软件需要持续迭代,2.0版本也会在不同场景验证以后持续迭代,在生产、设备、人员和安全管理方面为客户提供价值。